首页 >> 专家风采 >> 专家访谈
追 梦
发布时间:2017-9-25 14:16:06发布人:trf

   

---老科技工作者黄信章创建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纪实

 巴彦县老科协教育分会  于 春  吕万臣

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坐落于巴彦县巴彦镇红星村永发屯,距县城北三公里处。这里是素有“江省文风,东荒称盛,巴彦尤著”的文墨繁盛之地,也是三江平原的腹地;这里西瞻秀丽多姿、充满神秘色彩的驿马山,东望小兴安岭余脉、抗联根据地一台山风景区,北依少陵河,南濒松花江;这里阡陌纵横、民风淳朴,为博物馆夯实了厚重的人文底蕴。

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是一座私人博物馆。是我国综合性民族民俗类博物馆;全国非国有博物馆运行管理示范馆;黑龙江省省优非国有博物馆;哈尔滨市非遗项目传承研发单位;哈尔滨市、巴彦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民休闲场所。主要职能是民俗物品收藏、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交流等。博物馆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展区面积5100平方米。馆内有藏品4万余件,已展出1.6万余件。成为当地文化的窗口,旅游的景区,教育的课堂,经济发展的助力器。

有人不禁要问:这样的私人博物馆,如此数量之巨的旧物件来自哪里?是什么人搜集的?是怎样收集的?这需要花费多少年的功夫?

要回答这些问题,镜头无可选择地聚焦在一位五十年含辛茹苦,只为圆一个梦的人。他就是为筹建博物馆付出毕生心血和青春年华,当之无愧的功臣,民俗文物收藏者黄信章先生。        

梦由境生

黄信章先生是一名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退休前是巴彦县永发乡教育办主任。曾担任过乡村会计、中、小学教师、校长、乡政府文书、教育办主任等职。退休后,成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40多年的教育生涯,已是桃李满天下。他高高的个儿,两眼有神,一身正气,满脸透露着坚毅,说话办事干脆果断,甚或有些“霸气”。只要他认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他人缘好,重义气,乐于助人,大家都很敬重他。

黄先生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铁木石瓦匠科科在行,几乎是无所不通的能人。为此人送雅号“黄大教授”。他没事时吹吹唢呐、笛子,拉拉洋琴、二胡,唱唱歌,画几笔画.......,很有情趣;他打的一手好算盘,年轻时全县会计算盘大赛,曾拔得头筹;还写得一手漂亮字,软、硬笔书法皆有造诣,故人称“字匠”。他一身的技艺,也为日后藏品的修饰、维护提供了方便。

但收藏老物件才是他的最爱,1963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当会计开始,就对收藏产生了兴趣。他利用余闲,给人作油画、割玻璃、画柜柜箱箱等技巧活,不收取费用。为了感谢他,别人把箱柜瓶罐等,认为无用、要扔掉的破旧物件送给他,这也正中他的意愿,逐渐就积攒了许多;由此,他更加关注旧物件,遇到顺意的,就花钱买下来;渐渐地,听说那里有旧物件,还专程去收购;后来,竟然成了他的嗜好,一有空就跑出去,四处搜寻这些宝贝。而且,越跑频率越快,越找范围越广,越攒物件越多。

寒暑易节,岁月更替。执著的坚持,使老物件已然占领了他家几乎所有的“领地”:居室里、仓房里、院子里、菜园里到处摆放着这些陈年旧物,已到了遍地是“宝”的境况。于是,他就不断地脱坯,不停地盖房子,整个院子几乎都变成了装旧物件的仓库。即便这样,空间还是不够用,只好寄存在亲戚、朋友、邻居家,有的收购后就地保存在民间。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亦很麻烦:各种物件需要常常通风凉晒,尤其是纸张、毛皮等娇贵物品,维护的难度更大。每折腾一次,搬进搬出的要一个来月,这无形中又徒增了不少劳动。好在黄先生是一个异常勤奋的人,每天早起晚睡,多少活计都被他轻易化解了,只是自己挨的累,只有他自己体会最深。

旧物件“量”的积累,使他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黄先生原来的收藏,只是一种兴趣、爱好,或者说是一种消遣,哪里想到会积攒这么多旧物件,更没想到这些物品今后的归宿。望着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黄先生陶醉了,也犯难了。抚摸把玩着这些“宝贝”,他在脑海中萌生了“把这些好东西收集在一起,让孩子们参观展览,当作历史课教材”的念头。一次偶然收藏一块旧石碑,更让他坚定了这种信念。石碑是古时候一位母亲为儿子刻立的,母亲教子甚严,儿子也勤奋向学,但终因过度用功而积劳成疾。功名未竟身先殒,慈母空流泪两行,思念、褒扬、惋惜之情,溢于碑文中,有着很深的教育、警示意义。此时,黄先生已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他当然知道这些旧物件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对未来意味着什么。也绝不会再让这些珍贵的物件,带着那段历史,悲哀地沉寂在角落里。这也许就是他办博物馆思想意识的雏形。

长此以往,他收集物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脉络越来越清楚,仿佛怀揣一个“藏宝图”,可以捷足而登,手到“宝”来。而所收集物品的数量也在呈直线上升趋势,黄先生的思想境界,也随着对这些古物认识的逐渐提升而不断升华。他对家人说:“这些东西不属于咱家,也不属于哪个人,他将来是国家的,是大家的,收集、保管好这些物件,将来拿出来展览,让大家都来参观”。此时,他已不满足于先前“给孩子做课堂”的初级思维,一个大胆的构思,正呼之欲出:办展览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不忘过去;让民俗文化传承下去,绽放异彩。一个大大的梦,就这样开始了。从此,黄先生也愈发加快了追梦的脚步。

艰辛的追梦路

梦想是伟大的,蓝图是宏伟的,道路也是坎坷的。北方大地上,留下了黄先生数不清艰辛的追梦脚印,在这脚印上,浸满了辛劳和汗水。他有时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的,经常随身携带的是两个军用水壶,用来装酒和白开水,可以驱寒与解渴。夏天,带自产的黄瓜、西红柿等,解渴解饿;冬天,冻豆包成为充饥的佳肴;走到哪里,他从来不住旅店,蹲车站的票房子;饿了吃自带的干粮、水果,或挑便宜的随便吃一口;喝酒只吃点花生米,就是为了省钱。有次从深山里带回大车轱辘,为了省点运费钱,他竟然把车轮拆了,一点一点地往山外背。还有一次,他一连几天没回家,走时带的“给养”已用完,身上仅有的一点钱舍不得花,饿着肚子买回两个烧饼带给父母吃。

寒暑假,是黄先生收取旧物件的黄金时段,他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游走在村屯里,采撷珍贵的历史文物。寒假里,一个风雪交加的腊月天,五六级的西北风,裹挟着鹅毛大雪,呼号着在北方大地上咆哮。已是零下四十多度,天寒地冻,人迹罕见,鸟兽无踪,但黄先生还是如期出征了。他骑着自行车,去三四十里外松花江边的一个小村庄,收购一对陈年的青花瓷胆瓶。回来路上,风,依然任性地肆虐,雪,目中无人地狂飞乱舞,有的路段已被大雪掩埋,深的已没膝,大地只有一个颜色——白茫茫。顶着风,推着自行车,走一步都很艰难,自行车与古物件已无法兼顾。他毅然将自行车藏在一垛柴草下,背起古花瓶,踉踉跄跄、连走带爬地回到家时,时钟已指向夜半子时。连冻带饿加之极度疲乏,险些病倒。天亮后又勉强支撑着,拉着爬犁带着铁锹,费尽周折,找到并挖出被大雪掩埋的自行车。一次大雨过后,收完物件往家赶,河水已漫过河堤,分不清路,不慎掉到河里,险些命丧黄泉,但却没有丢掉身上的“宝贝”。这些“小小”的考验,对于黄先生来说,已是习以为常。在几十年收购古物件中,吃过多少苦,遭过多少罪,恐怕连他自己也数不清、道不完。但困难再大、险阻再多,也不能阻挡黄先生追梦的信心和决心。  

大兴安岭、伊春、内蒙、大庆、吉林等地,黄先生都曾风餐露宿过;少陵河岸、松花江边、驿马山脚、骆驼砬子山麓,家乡附近的村村屯屯,黄先生几乎跑个遍。那里的风土人情、奇闻轶事,他都如数家珍。有的一件旧物件,跑上几趟、十几趟、甚至几十趟都是常事。只要有“宝”,他就闻风而动;不管山高路远,无畏艰难险阻,必将抱得“宝贝”归。

时常有人问他,花钱收这些破烂玩意干啥?他总是一本正经的说:“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眼看快失传了,多积攒点,做个念想,也留给后人看”。

在那如火如荼的“文革”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破四旧立四新”的红卫兵小将们,把代表“封资修”的旧物件,收集到当时的人民公社革委会办公地,准备统一销毁。那时年轻的黄先生听说后,找到了时任革委会的主要领导,在他的一再说服、恳求下,终于同意让他选择一部分收藏,余下部分付之一炬,或砸碎捣烂。意外得到的让黄先生兴奋异常,但毁掉的却让他痛心不已。虽然有得有失,但此次机遇,也留下了一批较珍贵的老物件,如萨满神物、家堂、古画、唱机、日本军刀等,均是那时的偶得。

一根土改时有钱人家的幔杆,传入了黄先生的耳朵。那根幔杆的两端各雕刻龙凤,寓意龙凤呈祥,工艺非常考究,是同类物品中的精品。他的前主人是张老百屯的一户地主,但土改时分浮财,不知分到谁家去了,也不知还是否保存完好。之前,黄先生已明察暗访许多时日,但均未有明确线索。酷暑三伏,骄阳似火,假期里,黄先生又骑着破旧自行车,顶着炎炎烈日,去寻找这根幔杆的蛛丝马迹。三伏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离家时还是晴空万里,走一段路,已是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将至了。火急火燎赶到附近村庄的生产队,好歹没有全浇透。同饲养员天南海北地聊一通,话题自然回到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物件。这也是“职业”习惯吧,逢人就说旧物,入户便讲收藏,与不同职业的人交往,就有不同收藏的话题,如与会计出游,便收藏了一些旧账本;与生产队保管员交往,就多收集一些笸箩、簸萁、风车等,这似乎是黄先生的收藏套路。此次,还真的有意外收获,又一件“古董”收入囊中,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值得庆幸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漫长的苦苦追寻,那根朝思暮想的幔杆终于显露真容,被黄先生用一个月工资的“重金”购得,又了却了一桩心头事。这根来之不易的龙凤呈祥旧式幔杆,现陈列在博物馆里。

猪蹄河龙庙河段经过多年雨水冲刷,一些猛犸象化石露出水面(猛犸是鞑靼语,地下居住者之意),村民不知是何物,捡回家夹杖子、栓老牛。黄先生闻讯后,挨家挨户搜集,费尽口舌,又花掉不少费用,终于收在麾下。此物除展厅展出外,库存还能组装两头小象。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岁月瞬间成为历史。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代替了手工,铁牛替代了耕牛,大农业的发展逐渐替代了小农业。旧农业的生产生活工具,都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纷纷退出了历史舞台。农具、碾磨、风扇车等进入了黄先生的收藏视野,在黄先生的眼里收藏了这些老物件,就是收藏、保留和传承了那段历史。露天展厅里的碾磨,各式的农具,室内展厅里的风扇车、簸萁、笸箩等老物件,静静地陈列在那里,好像在叙说过去的辉煌历史,也好像是在赞颂黄先生的无量功德。

五十年的收藏历程,半个世纪的圆梦之路,使黄先生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任何艰难困苦,在他的藐视下都销声匿迹。千淘万漉虽辛苦,却有乐趣在其中,对于痴迷于收藏的黄先生来说,每当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宝贝”拿到手的那一瞬,溢在心中的满足,挂在脸上的快乐,是常人无缘享受的。

几十年如一日执著地收藏旧物件,巨额的收购开销,使这个生活本不富裕的教师家庭,已然是雪上加霜。起初,夫妇二人都是民办教师,工资少的可怜。凭着两人低廉的工资收入,维持这个5口之家,已是捉襟见肘。凭添收购古董如此大、又不确定的支出,囊中羞涩的尴尬局面,是可想而知的。

在这里,有必要着墨介绍一下黄先生的爱人陶淑芝。陶淑芝今年76岁,从教40余年,小学高级教师,现已退休。她为人淳厚,性格柔和,善解人意。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是一名公认的好老师;在家相夫教子,任劳任怨,是居家过日子的好手;含辛茹苦地养育了三个儿子,都小有所成:老大黄松大学毕业,现在齐齐哈尔市纪检委工作;老二黄彦辉、老三黄彦飞都在巴彦镇政府工作。

黄先生开始收藏时,只是凭爱好,有的是以手工活交换的,小打小闹,小玩小艺的,没花太多钱,陶老师也没在意。逐渐地,收藏的数量和层次都不断攀升,腰包被这个“吸银机”吸个精光,还入不敷出地不断拆借。陶老师虽然是一名老师,但在家的角色是主妇,油盐酱醋,生活起居,孩子丈夫,才是她这个角色的重要内容。看着丈夫不舍不弃地沉迷于收藏,把家中的经济弄的支离破碎,她无法再沉默下去。开始时她苦苦相劝,但无济于事,丈夫依然我行我素;软的不行,作闹吵架,也还是不改初衷。几番攻势下来,陶老师自认败北,总不能为此离婚吧,只好任他折腾。要知道,黄先生掰住的理儿,是无人能左右的。

其结果是苦了三个年幼的孩子,读中学的大儿子,从小到大一条衬裤都没买过,平时穿叔叔的工作服,学校有个活动,只好借穿别人的衣服;两个小孩子,只能穿亲友给的旧衣服,破了就补了再补,二儿子7个月大没穿过裤子;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孩子吃冰棍,不敢向父母要,因为孩子心里清楚,要了也不会给,遇到大人心情不顺,还要挨一顿揍;过年不但没有新衣服穿,压岁钱还是“假冒”的:除夕夜每个孩子给5毛钱,过了年还要收回去。家中的伙食只是凑合,许多天不见一点肉腥,孩子长身体时营养跟不上。陶老师就更惨了,婚后许多年没买过一双袜子、一件衣服,唯一穿过一双新袜子,还是过年时婆母看不过眼给买的。三九严冬天寒地冻,因穿的单薄又没有围脖,下班路上冻坏了耳朵和脚。这些艰难困苦,陶老师都含着眼泪咽到了肚子里。

为了缓解家庭经济拮据的现状,给孩子增添一点营养,陶老师每年都凑点钱,买几头小猪。利用工作之余,采野菜、烀猪食,辛辛苦苦地喂养一年。年终时,卖上几头,自家杀一头,既改善一下家庭生活,又贴补部分家用,也让全家过一个“肥年”。还不辞辛苦的养一些鸡鸭鹅,平时让孩子用禽蛋补充点营养,时常卖点钱为孩子读书用。即便是这点零用钱,也常常被丈夫“征用”收藏旧物。

陶老师对丈夫收藏的理解,有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她开始时屈服于丈夫的“大男子主义”,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对其收藏不理不睬,各行其事。后来,看到丈夫起早贪晚、忍饥挨饿的为这些旧物奔走、忙碌,衣带渐宽终不悔。毕竟是夫妻,她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腾出手来也帮丈夫一些忙,不知不觉就对这些旧物产生了怜爱之情;期间,有不少人问黄先生同一个问题:“你倒腾这些破旧东西,到底想干啥?是要将来卖个高价吗?”黄先生总是说:“我就是收集起来留给后人看,再需要钱,就是卖房卖地,也不会卖掉一件古物。”事实证明,他果然言行一致,有些人花重金要购买物件,而他全然不为所动。很多人知道他只是为了收藏,就把用不着的旧物无偿送给他。同时,学校师生及村民们参观这些古物,大家都很震惊,认为黄老师做了一件大好事,对其赞赏、敬佩有加。这让陶老师对丈夫有了全新的认识:他虽然是个普通人,但却在做着不普通的事业;他物我两忘、舍己忘家,不为钱,不图利,他为什么?为的就是让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失传,让民俗文化发扬光大。这种社会担当和民族大义,是值得尊敬和爱戴的。至此,陶老师也更加理解丈夫,对其彻底折服了,心甘情愿地与其夫唱妇随、“同流合污”了。

随着藏品的日积月累,保存藏品成了不可绕开的大问题。各类石器可以露天摆放,而很多藏品需要防嗮、防潮、防雨的干燥、通风、凉爽储室。自家已遍地是“宝”,物满为患了,再无藏宝之地,而物件却在与日俱增。为了给这些“宝贝”找一个宽敞舒适的家,铁心追梦,雄心不减的黄先生,索性横下一条心,让梦想变成现实——筹建展览馆。他同全家商量,卖掉了两套住宅楼(均是最顶层,很久前廉价购得。一套是黄先生夫妇的住宅,另一套没有装修,放置贵重、怕磕碰的物件)。陶老师情急之下,忍痛卖掉了结婚时仅有的两件首饰,虽是杯水车薪,却也聊解一点忧急。楼卖掉后,黄先生夫妇借住在亲属的底楼车库内,室内无窗户,夏季闷热潮湿,冬季阴凉寒冷,实属无奈之举。又东挪西凑,买下了乡政府撤并后空出的老院子。

这是一个智者的抉择,也是一个强者的果敢,历史注定要按照这个追梦人的脚步大踏步前行。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建馆所需费用是巨大的,绝非是一个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建房修屋、设备设施、人工机械、挪移物件等,都需要大笔资金支持。黄先生把自家耕地租出,又动员全家拿出余钱,用于创建博物馆。在葫芦岛工作的兄弟黄有章先生,听说哥哥执意要办博物馆,慷慨解囊,捐助资金220余万元。此举,无疑为创建博物馆注入了“强心剂”。

2013年,建馆工程正式启动了。自建馆开始,已经退休,七十余岁的黄先生,早起晚睡,每天吃住在工地现场;全家人只要能抽出时间,就都参与力所能及的建馆劳动;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也抽空帮忙。建馆期间,工地厨房不停地忙碌招待,大米吃掉了几十袋。

脸晒黑了,手打血泡、磨出茧子,腰酸背痛,疲惫乏力都不能阻止追梦的脚步。看看现任馆长黄彦辉晒得黑黑的脸、满是老茧粗糙的手、一身灰土的旧衣服,就知道建馆的艰辛。边建馆还要边收集旧物件。一次,从外地弄回一个3吨多重的巨大石磨盘,卸车时,他一个人在车上,用根长木杆,插在磨眼里滚动磨盘。瞬间磨盘失去控制,滚落时挑起木杆,把他掀到空中,重重地摔在两块石头中间,顿时没了知觉。在医院治疗一周,险些酿成惨祸。

           戮力同心,但为梦圆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时光在紧张、繁忙、火热的博物馆建设中悄悄地流逝,捷报也接踵而来:

    回族民俗展厅完工报捷

    萨满文化展厅完工报捷;

抗联文化展厅完工报捷;

生产工具展厅完工报捷;

……

这一个接一个喜讯,不啻为黄先生打了一针又一针兴奋剂,脸上渐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每完成一个展厅,他都仔细地检查,一件件展品怜爱地抚摸,仿佛这是九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新生婴儿,瞧不够,亲不完。他五十年的梦已即将圆了,他还需要做什么呢?

他还有许多没有完成的事:

院门两侧的墙上,他亲自书写了“弘扬民俗文化,传承历史文明”,作为博物馆的办馆宗旨。其实,这更是他五十年为之不懈奋斗、孜孜以求的远大目标!

室内的两侧展板,他留下了镇山虎、百福图等粉笔画。这也许是他的一个愿望:期望博物馆前程似锦,虎虎生威;惠及后人,福泽百姓吧!

博物馆创建后记,是他一直想写,却总是没有抽出时间写的,此时,需要静下心来完成了。

……

    他又把全家召集在一起,告诫说:“不管以后遇到什么样困难,咱家所有的藏品一件也不能卖;博物馆让大家免费参观,不能收一分钱,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来看;你母亲跟我糟了一辈子罪,已经七十多岁了,你们哥三个要好好孝敬她,让她有个幸福的晚年。”这是他临终前两天的事,他好像已经有了预感,抑或病魔已经向他发出预警信号。五十年的风霜雪雨,让这位巨人一样的汉子,已透支了全部体力,疲惫了整个身心。多年来,巨大的压力像磨盘一样压着他,病魔早已在身体里“安家落户”,只是他没有时间顾及,身体不适吃几片药就挺过去了。近日,他常常显露出疲惫、痛苦的状态,细心的妻子有所察觉,劝他到医院查一查,而他却轻描淡写的说:“没事,小病小灾的,查啥。”便搪塞过去了。他上午颇有精神头,早晨3点多就到工地忙活;下午便浑身乏力,全无章程。只是,这位钢铁一样坚强的人,病痛只能默默地藏在心里,是不会让家人及亲友为他分忧的。尤其是博物馆正在紧张的施工建设中,他不愿意因为自己,影响了工程进度,毕竟,这是他五十多年苦苦追求的梦。为此,也就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心肌梗塞”的突然“造访”,没有给他留下任何“御敌”的机会。

    他似乎还有许多事要做,但他太累了,实在太累了。在博物馆的建设热潮中,他带着一身的疲劳,满脸的喜悦,无尽的遐想,匆匆地离开了妻儿老小;离开了让他倾注毕生心血和无数汗水的博物馆;离开了这个让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世界。他的音容笑貌永远定格在71周岁里,是时,2013725日。

梦虽半圆,人却早逝。

先生走了,但他却留下了“弘扬民俗文化,传承历史文明”的宏大遗愿;

先生走了,但他却留下了创建民俗博物馆,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梦想;

先生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没有带走一缕风、一片云,却为人类留下一片精神家园。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黄先生就是后者,他永远活着,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笃定民俗不放松,无言古物颂黄公。

魂牵圆梦荫桑梓, 情系家国史具名。

一个极其普通的人,做出了极其不普通的事业;一个平凡的教师,做出了惊世骇俗的不凡壮举;一个公民百姓,以其羸弱的一己之力,挑起了传承民俗文化的千斤重担。这是何等的勇气;这是何等的胸襟;这是何等的境界!这种家国情怀,当为我辈效尤。倘我国人,皆如黄公;从我做起,胸有大我,每个人都脚踏实地做好哪怕是一件事,中国的未来将会春色烂漫,风光万里!

黄先生的匆匆离去,仿佛天塌了下来,全家人瞬间没了主心骨。怎么办?已年过古稀的陶老师,看着这块倾注丈夫毕生心血的事业, 咬着牙,担起了法人代表的重任,二儿子黄彦辉挑起了馆长的大梁。化悲痛为力量,接过接力棒,全家总动员,以母亲为圆心,自觉地形成了一个圆,拧成了一股绳。三个儿子每家拿出收入的一半,陶老师拿出全部工资,投入到博物馆运行中。踏着父辈的脚印,完成他老人家未竞的宏图大业,擦干眼泪,砥砺前行。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省委宣传部拨付文化建设补助资金20万元;市委宣传部拨付爱国主义基地补助资金2万元;巴彦县政府拨付开馆补助资金50万元,馆舍维修资金20万元。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解囊相助,哈市张先生赞助1万元物资;铁力王先生赞助500元;华侨沃女士赞助1000元人民币……。这些资金,对于私人办馆犹如雪中送炭,对博物馆的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 这句西方谚语一语中的。在各级领导的关爱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下,在黄家及亲友的合力攻坚下,博物馆按照老先生的遗愿,圆满完成布展工作。

    201463日,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20151022日正式对外开放!每周二到周五免费接待参观者!三年来累计接待游客130多万人,其中中小学生30多万人,海外游客200多人!

   走近博物馆,迎面大门的整体设计是龙的图案,象征着黑龙江;南侧10个磨盘像人的10张脸,两根石柱子像人的两条腿,表示10个人,寓意“做人干事要实实在在”;北侧是16个滚子,16是吉祥顺数,寓意16座丰碑,表示“事业一路顺风,滚滚向前”。

一进大门,一架飞机首先映入眼帘。那是摆放在露天展区的苏式AN—24(安二四)客机,是前苏联领导人赠与当时我国领导人的,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时任国家领导人都曾乘坐此机视察各地;邢台地震,周总理乘坐过此机慰问灾区;西哈努克亲王也曾乘此机访问过哈尔滨。这架飞机,是黄先生的一位藏友捐赠给博物馆的,从沈阳接运时颇费周折。

院内大门上“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娄敬德先生撰写的。

馆内4万余件藏品,系黄老先生50余年所收藏。以黄河以北各个民族生产生活物件为主,自新石器时代至今,兼蓄辽、金、元、明、清各朝代文物。

展览特点是以实物形式还原历史,以真实物件为陈列元素,以家庭主题为展示风格,还原各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再现北方人民勤劳、智慧、淳朴的历史和文明。馆内分室内、露天两个展区,共有39组展览,以实物形式展示多个民族的民俗,呈现北方历史和民族民俗文化。设有满、回、朝鲜、蒙古、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柯尔克孜等10个世居黑龙江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民俗陈列展览,陈列展品8276件。此外,该馆还设立生活用具厅、生产工具厅、萨满文化厅、服饰书画厅、古代动物厅、石器展区等展览。设有双语播音器,按要求以英语和中文对每一件展品详细讲解。在露天展区,碾子、磨盘、粮仓、马车、轱辘井、木船……巨大的物件以系列摆放。

为了加强博物馆的技术力量,提升科技内涵,推动良性发展,特聘请历史和民俗专家5人作为顾问,其中正高3人,副高2人。包括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孙秀仁;地方史和民族民俗学家、哈市社科院地方史研究所原所长李士良;地方史志专家柳成栋;地域考古学者、讷河馆原副馆长刘庆富;民族史专家、省民族研究所所长古文双等,为博物馆提供技术支撑和业务指导。配有工作人员12人,其中讲解员2人,不驻馆技术团队4个。

古物不言,乡愁不语。残碑旧物流传至今成瑰宝,宋玉清瓷罗列博古厘奇珍。观览后,各级各部门领导、港澳台、海外侨胞、外国游客、成功人士、社会达人、学校师生、父老乡亲等,无不震撼感慨。巴彦籍将军刘玉良、地方史志专家柳成栋等数万各界人士纷纷留言明志。巴彦乡友、最高法院副院长王景荣写下了“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留言;新西兰华人洪宇深情地写道:“为历史的记忆,为民族的记忆,为我们成长的记忆,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祖先智慧的记录,非常值得敬佩!”张鑫阳小朋友参观后动容的写道:“热爱祖国,铭记历史,努力学习”;黄老师的许多学生也都留言以表怀念和赞颂之情。读后为之动容,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上下凝智聚力,共筑更大的梦

民俗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承载的希望与任务,远远、最高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所能肩负的重任,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巴彦县政府高度重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会同省、市业务部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战略的眼光和开拓的勇气,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描绘了博物馆绚丽多姿的发展远景:

以民俗博物馆为中心,发挥文化窗口的辐射作用,给经济插上文化的翅膀,扩大地域影响力,服务于社会发展。

异地选址拓土建馆,建设花园式博物馆。馆在田中,路在林中,展在绿中,人在花中。

建设一个全省争第一,全国有名气的一流博物馆。

具体目标是:

一个农业产业园。集农业推广、农产品展销、科研于一体。建设绿色农业、文化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工程,辐射周边采摘园,引导游客自采自摘自钓。

两个晋升目标。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管理运行示范馆。

三个特色集市中心。中国北方民族民俗文化交流中心(有图书馆功能);农产品展销中心;特色小吃鉴赏中心。

四个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传承研发基地;4A级景区;民俗村暨影视拍摄基地。

区块布局:

主区:博物馆展览区。

副区:游客服务区;民俗文化交流区;文化娱乐互动区;农产品展销区,民俗村体验和餐饮休闲区。

拓展区:农产品采摘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如坐着马车去采摘等;农家感受区,如农家特色品尝等;冰雪文化互动区。

延伸区:游览巴彦古城风光;驿马山风光;骆驼砬子风光;大顶子山湿地及巴彦港江上风光。

规模:具备日接待游客逾万人的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效益:促进地域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或就地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

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大构想;这是一个浓墨重彩的大手笔;这是一个惠及百姓的大蓝图。届时,一幅幅生动绚丽的画面,将会呈现在巴彦人民面前:

一批批特展将走出黑土地,到全国各地巡展。如:《梦工厂——古代动物化石展》;《穿越——生产工具》;《印记——鞋》;《家——记忆等》。

一座座民族建筑,体现民族民俗文化特点,将展现在游客面前。如:蒙古包、马架子、地窨子、撮罗子、大瓦房、大厢房等。

一个个风格各异的民俗文化,将被开发出来,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节日文化、婚礼文化、图腾文化、舞蹈文化等。

一种种土特产品和非遗文化产品,将送上消费者的餐桌,推向市场,如:巴彦的豆油、大米、杂粮、木耳、干豆腐、小笨鸡、大煎饼等,非遗文化产品如巴彦剪纸艺术等。

这些远景规划和宏图战略,必将产生“蝴蝶效应”,推动巴彦及龙江文化和经济持续发展;必将泽被桑梓,祚胤子孙。

一个人的梦,变成了众人的梦;一个大胆的梦,变成了大大的梦。老先生泉下有知,一定会点一个大大的赞。您可以瞑目了,更可以安息了,您的事业后继有人,尊敬的黄老先生。 

直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会有时。如今,博物馆已是春光乍泄,魅力四射。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她一定会承载着黄老先生“弘扬民俗文化,传承历史文明”的宏伟遗愿;承载着巴彦父老乡亲的殷切厚望;承载着北方各民族薪火相传的历史使命,走向成功,走向辉煌,走向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