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科协智库 >> 建言献策
特约老专家建议(2021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1-1-19 10:28:20发布人:zwq

关于大力发展哈尔滨市玉米种业的建议

   

巴彦县老科协于耀琛

 

最近,中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1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中,强调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黑龙江作为粮食大省,玉米面积几乎占了播种面积的一半儿,但玉米种子大多为外国公司品牌垄断。哈尔滨作为省会城市,与全国其他产粮市一样,大多新、奇、特的农作物种子也依赖外国进口。因此支持地方玉米种业的发展,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一环。这方面巴彦县玉米种业的研究培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要哈尔滨市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

巴彦县地处松花江哈尔滨段中游北岸,全县344.5万亩耕地,多以川、丘地貌为主,适宜种植玉米。2020年种植玉米面积多达232.2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7.4%,已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也因此,巴彦县玉米种植水平逐年攀升,目前,亩均产750公斤左右。县委、县政府在指导、组织玉米生产中,将玉米种业发展做为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的“芯片”,紧紧抓在手上,实现了全县粮食产量十七连丰。在种子管理上,形成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批管理、种子质量监督、种子市场管理、新品种推广推介、种子案件查处等综合、多元管理机制。

对此,巴彦县老科协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出发,落实省委、省政府“全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守住耕地红线,坚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的要求,对我县老科技工作者,原种子公司副经理,高级农艺师刘焕奎创办的巴玉农科所,四十余年南繁北育不辍,成功地培育出“巴玉”系列玉米良种15个,为玉米种业做出了贡献。202010月,其培育的“巴玉”13号玉米良种,在国家“寻找2020玉米高产品种活动”中,在佳木斯富锦市上街基镇西安村,经专家组实收测产,鲜粒重亩产940.61公斤,标准籽粒重亩产790.89公斤,创玉米超高产记录的事迹,通过县广播电视、融媒体、微信公众号及市老科协网站等媒体作过发布报道,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关于推广种植我县自培自育巴玉系列玉米品种的建议”。提出了“使用优良品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金钥匙’。在水、肥、管、气候、经纬度、积温等适宜状态下,推广使用‘巴玉’系列优良品种,保证我县粮食产量持续高扬”的建议。县领导十分重视,主管农业副县长立刻签批,并亲率农业、科研、种子等相关单位领导深入调研,表示2021年要大力宣推我县自培自育的“巴玉”系列品种,服务“三农”。

在玉米种业发展上,我县虽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现中央提出的“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从种子大国迈向种业强国”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我县巴玉农科所几十年来研发育种实践看,制约基层科研育种创新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缺少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及上级育种科研部门的指导和培训扶持。我县巴玉农科所是老科技工作者刘焕奎创办的家族民营科研企业,是我县唯一一家育种科研单位。数十年来以己之力创业坚守,靠单打独斗拼发展,取得了可喜成果,成为全省小有名气的玉米育种民营科技企业,十分难得。但民营企业如短线风筝,在浩瀚农业科技领域独自飞行,摸索飞行,飞不高,飞不远。急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扶持,以增强持续发展的动力,拉长产业线,使其飞的更高更远。

二是资金短缺,制约了巴玉农科所持续发展。缺少资金辐射出研发制种诸多短板:新品种研发创新难;良种生产加工难;科研成果转化难;设备设施更新难等问题,企业自身很难形成研发育种、生产加工、销售推广产业链。解决资金短缺是政府及相关种业研发部门对基层种业科研单位的最大扶持。

三是种子市场管理不够规范,育种研发成果推广转化难度很大。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种子市场的放开,种子经营主体多元化,出现了利益驱使,“崇外排内”,倾向于外来品种,忽视本地自育良种,“墙内开花墙外红”的问题;种子市场多、乱、杂,出现了忽视品种区域适应性、先进性、抗逆性,广大农民在选种上无所适从的问题;超范围经营现象严重,出现了种子管理服务,种子质量鉴别不规范的问题。诸多问题造成了坚持自培自育的玉米科研团队虽有成果,但成果在本地推广转化迟缓。

鉴于种子是一种特殊商品,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之一,种子其本身优劣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的安全。因此,在农业领域,种业被称为农业的“芯片”。一个国家的农业是否强大,种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良种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环境竞争力的关键。为此,对哈尔滨市在大力发展玉米种业工作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立足本土,培育、壮大县级自有的育种基地。要育出自己的优良品种,占领自己的种子市场,是研发育种单位的当务之急,是玉米种业发展之必需。通过委托、合作、挂、靠或自建等形式,培育壮大本土的优良品种基地,在种子多元的情形下,不会受制于人。使培育出的种子更适宜区域种植、品质更优良、也是发展粮食安全之大计。因此,应加大对老科技工作者领办创办的科研育种团队的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玉米良种基地。

二、建立专项基金和奖励机制,加大对玉米育种科研团队的投入。切实落实哈办发(200832号文件提出的“鼓励老科技人员参与企业的研发和创新活动,积极申报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对通过专家评审的项目择优给予资金扶持,并将老科技人员离退休后取得的科研成果列入相关奖励范围”的要求,各级政府应对那些有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所领办创办的玉米种业研发基地,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对经过省专家审定的研发成果应予表彰奖励,最大限度地开发调动有创新研发能力的老科技工作者奉献种业的积极性。

三、加强玉米科研育种队伍建设和种子市场管理队伍建设。科研育种队伍建设的关键是研发能力建设。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结合、系统培训与基地现场实用培训相结合。采取与农业高校及农业科研部门挂钩,科研基地之间互动学习等措施,在科技理论与实践实训结合上下功夫,激发队伍的内生动力,提高科技综合素质和育种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要突出解决种子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的问题,要健全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在机构职能设置上,不仅要有市场管理,还要有新品种试验示范、种子质量检测、种子科技培训等。

四、加强品种管理,在玉米良种推广上做足功课。玉米育种科研团队所生产经营的品种必须是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未通过审定或不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品种不能推广。农业部门要通过一年一度的农作物“良种”推广做为措施,广泛对农民进行良种使用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既知品种优良的特性、又会栽培管理技术。要坚持先试验示范后推广的原则,制定地方种子管理规定,凡进入辖区的种子,必须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经核准后,方可经营。

规范净化种子市场,健全完善管理体系。贯彻落实《种子法》,切实加强种子市场的监管,规范种子生产经营;健全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强化质量检测;规范种子市场生产经营秩序,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种子生产经营、种子质量监督、种子市场管理、新品种推广推介、种子案件查处等综合、多元、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确保玉米种业健康发展。